回顾过去:
C5000和C7000初期销量很好,我觉得主要有几点经验可以供以后参考:
❶跟随了【当时】的金属后壳的潮流。线下消费者觉得金属比玻璃耐摔。
❷内存在【当时】是够用和实用的(32G和64G)。
❸有碎屏险,我亲自带领顾客换过两次,效果很好,顾客十分认可。
❹处理器也是【当时】的主流(骁龙625)。
❺价格也和【当时】的竞品保持同一水准。
未来的三星中端手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❶内存,内存是中国广大线上线下消费者【最重视】的手机配置,OV能在线下大火,靠的不是骁龙顶级处理器,而是符合当下手机应用环境的内存定位,2016年OV起步是32G内存,2017年OV起步是64G,2018年OV起步是128G。
三星的旗舰机,起码应该是128G起步。
三星的中端机,起码应该是64G起步并有128G版本。
三星的低端机,起码应该是32G起步并有64G版本。
❷处理器,应该和当下国产机保持相同水平。
三星的中端机,应该是骁龙660起步或者骁龙710。
三星的低端机,应该是骁龙625起步或者骁龙636。
❸中端机必须要搭载Bixby,Bixby现在大幅领先国内其他语音助手,是三星的核心卖点。
❹中端机也需要一些特色,比如旗舰机的防尘防水,AKG调音扬声器。
PS:vivo在这点上做的很好,X21抓住机遇,抢先上了屏幕指纹版,线下到今天我发帖时都是供不应求,价格很高。
三星在供应链上有绝对的优势,但是总是无法把优势转化到中端机上来。这个是一个缺点。
❺价格要和同级别产品保持一致。
除了三星苹果,世界其余所有主要手机厂商全部是中国企业。想要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手机竞争最激烈的环境中生存,起码要在手机配置上和对手相同,并且还要有自己的特色。
中国的线下中端市场,已经从去年的2000元~3000元档位上升到了2500元~3500元的档位了,三星也要做对应的产品决策改变。
三星过去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认识到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套用了全球统一的产品模式,导致国内消费者花同样的钱,三星的产品总是比同期的国产竞品在内存和处理器等重大配置上有巨大差异,导致产品销量急剧下降。
【做中国人民喜爱的企业】,不能光从口号和公益上花力气,要下放到每一个具体销售的产品上,要在内存和处理器等消费者关心的配置上下功夫,才能有销量上的回馈。
目前三星想要中低端市场的份额,必须要用薄利多销的政策,先把份额抢占回来,才有未来的可能。不然一切都是空谈。
CEO能看到这里吗?
在我以前实际线下的销售中,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三星基本都是加盟店,而OV等国产品牌的线下利润可观,而且还会给老板返利,老板更愿意卖OV等国产品牌,甚至给销售员制定销售任务,卖不到一定数量反而会罚钱。店员迫于无奈,即使是顾客想要买三星,也会说一些三星这不好那不好的话,强行把顾客转到国产品牌上。
三星的很多宣传物料也不合时宜,城管是不允许摆出来展示的。浪费了极大的营销费用,而且也给基层公司营造了贪污的土壤。
三星应该尽可能多的建立自己的专卖店,自营店,虽然投入高,但是会重塑品牌形象,给消费者购买的信心和*。这个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我给CEO的建议:取消线下绝大多数的展架,海报,条幅等等营销费用,省会必须有三星的自营店,建立尽可能多的专卖店。塑造三星专属的品牌形象。